在集装箱物流体系中,“最后一英里交付”犹如供应链的关键“咽喉”,其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物流链条的成本与交付时效。特别是在内陆运输环节,如何高效、精准地将集装箱从港口运送到最终目的地,一直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近期,在第八届亚太智慧供应链与物流创新博览会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物流节上,这一难题成为众多行业人士聚焦的热点。本届活动以“AI赋能扩需求 智慧物流链全球”为主题,精准聚焦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数智化、绿色低碳、跨境出海等前沿趋势。活动精心设置了全体大会及11个精选专题分论坛,300多位行业专家齐聚,围绕供应链战略、智慧物流、绿色供应链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度分享与交流。
展会现场同样精彩纷呈,6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上,150多家展商竞相展示供应链与物流领域的创新产品和技术。此次盛会吸引了全球900余家跨国及行业领军机构参展,4000多名专业观众前来参会观展。大家借助展示最新技术成果,积极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性,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展会后,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内陆运输效率提升具体实施路径,记者有幸采访到集装箱内陆运输物流体系优化的推动者廖红球先生。在行业聚焦“最后一英里交付”难题的背景下,廖红球分享他的独到见解与探索经验。长期以来,国内传统集装箱物流体系在工厂、仓库、港口的衔接上,高度依赖端对端运输方式,这种模式在效率、成本和灵活性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痛点。
廖红球回忆起传统模式的困境:“行业有个心照不宣的‘三三制’,30%运输时间浪费在等货配载,30%成本消耗在重复装卸,还有30%集装箱空载返港。”在传统模式下,每个工厂单独安排拖车到港,效率低下。
针对上述挑战,他带领团队在与马士基合作中,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建立整合仓储、港口、运输等多方资源,廖红球率先在行业内突破端到端传统运输模式,采用端到多端运输模式,打破了单一运输路径和单一收发货主体的限制,极大助推了行业“最后一英里交付”运输效率提升。
这一模式对集装箱内陆运输传统模式进行了全面革新。在运输效率提升上,以往,货物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多次中转和装卸,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还增加了货物损坏的风险。通过减少中转环节和装卸时间,货物能够直达港口,运输效率显著提高,交付周期缩短了至少四分之一,货物运输线路更加顺畅,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
在成本控制方面,该模式优化了仓储布局,帮助企业降低了租赁成本,减少了货物积压,加快了资金周转。同时,廖红球基于订单驱动,通过合理调度存储与运输,显著提升仓储空间利用率。破解了传统为了满足运输需求,往往需要租赁大面积的仓库来存储货物,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而在供应链响应速度上,廖红球从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对企业供应链响应速度的挑战,该模式创新使供应链的弹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运输计划,快速响应客户订单,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同时,通过减少短途运输和优化集装箱利用率,实现了碳排放显著减少,有力推动了绿色物流的发展。最新数据显示,该模式每年为社会降低物流成本超80亿元,减少碳排放相当于种植340万棵树。
在实践取得成功后,廖红球不仅将该模式系统化应用于自有业务体系,更在深圳集装箱物流协会中大力推广,形成了示范效应,并引导众多同行企业效仿采纳。这一模式的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端到多端运输模式的优势,推动了整个行业向高效、绿色、协同的方向发展。
廖红球表示:“从点到点的线性思维,转向网络化物流操作系统,这才是真正的底层逻辑重构。”面对新的发展背景,这位行业先锋正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命题——如何让中国的物流操作系统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新基座。他深知,要让中国物流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物流体系,加强与国际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物流技术的全球化应用。
廖红球及其团队在集装箱物流领域的探索和贡献,为解决传统物流痛点提供了宝贵经验,引领了行业高质量发展。采访尾声,他指着墙上泛黄的航线图说“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打破利益藩篱。”
记者:刘莹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