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门诊,每天都有不少 HPV 感染患者慕名来找孙晓光教授。对她们而言,孙教授不仅是能精准解决病痛的医学专家,更是能耐心倾听、暖心安抚的 “贴心人”。从医三十余年,她用 “精准诊疗 + 人文关怀” 的双重力量,帮助无数 HPV 感染患者走出疾病阴霾,用一个个真实案例书写着医者的责任与温度。
孙晓光教授的专业底气,源于扎实的学术积累与丰富的临床实践。她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在纽约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期间,就深耕 HPV 感染分子机制领域,回国后将国际前沿技术与国内患者需求结合,形成了 “分层诊疗、个体化干预” 的 HPV 感染诊疗体系。如今,她不仅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核心专家,还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宫颈疾病学组委员,牵头制定多项 HPV 感染诊疗相关指南,为行业规范化诊疗提供重要参考。
2024 年初,28 岁的王女士因 “HPV18 型持续感染 2 年” 找到孙晓光教授。此前,王女士在当地医院接受过干扰素治疗,但复查仍显示 HPV 阳性,TCT 提示 “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医生说再治不好可能要做活检,我特别害怕,听说您看 HPV 特别厉害,就赶紧过来了。” 王女士坐下时,手里紧紧攥着一沓检查报告,语气里满是焦虑。
孙晓光教授没有立刻开检查单,而是先仔细翻看王女士的病史记录,逐句询问治疗细节:“之前用干扰素是每天用还是隔天用?用药期间有没有规律作息?” 等王女士说完,她才温和地解释:“HPV 持续感染确实需要重视,但不是所有情况都要马上做活检。你还年轻,免疫力基础不错,咱们先做个阴道镜评估,看看宫颈情况,再制定方案。”
阴道镜检查当天,孙教授亲自操作,一边调整仪器角度,一边给王女士讲解:“你看,宫颈表面很光滑,没有明显病变迹象,这种情况咱们可以先调整治疗方案,不用急着做有创检查。” 随后,她为王女士制定了 “局部免疫调节剂 + 生活方式干预” 的保守治疗方案,还特意手写了一份 “康复计划表”:“这个药每周用 2 次,睡前用效果最好;每天要保证 7 小时睡眠,多吃高蛋白食物,每周运动 3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这些都能帮你提高免疫力,助力 HPV 转阴。”
为了让王女士更好地执行方案,孙教授还加了她的微信,叮嘱道:“有任何用药疑问,或者身体不舒服,随时给我发消息,我看到会及时回复。” 此后的 3 个月里,王女士每周都会收到孙教授团队的随访提醒,从用药时间到饮食禁忌,事无巨细。一次,王女士因工作忙漏用了一次药,担心影响疗效,深夜给孙教授发消息,没想到半小时后就收到回复:“别着急,明天补用即可,后续尽量规律用药,有困难咱们再调整。”
3 个月后复查,王女士 HPV18 型成功转阴,TCT 结果正常。拿着报告,她激动地拉着孙教授的手:“您不仅医术好,还这么有耐心,每次问您问题都及时回复,要是没有您,我真不知道要焦虑多久!” 这样的保守治疗案例,在孙教授的诊疗经历中很常见。据统计,近 3 年她为 800 余名 HPV 持续感染且无明显病变的患者实施个体化保守治疗,HPV 转阴率达 72%,有效避免了过度医疗。
在学术领域,孙晓光教授始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她主持的 “HPV 持续感染患者免疫状态评估及干预研究” 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通过对 1500 例 HPV 感染患者的免疫指标分析,发现 “外周血 CD4+T 细胞计数低于 350 个 /μl” 是 HPV 持续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成果发表于《Gynecologic Oncology》,为 HPV 感染分层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截至目前,她累计发表 HPV 相关学术论文3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6 篇 。
如今,孙晓光教授依然坚持每周出门诊 、开展 HPV 相关手术,还定期举办 “HPV 感染健康科普直播”,用通俗的语言为大众讲解 HPV 疫苗接种、筛查时机等知识,单场直播最高观看量达10 万人次。她常说:“HPV 感染不可怕,关键是找对医生、用对方法。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让更多人正确认识 HPV,让更多患者少走弯路。”
在孙晓光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 “医术” 与 “仁心” 的完美融合 —— 她用精湛的技术为患者解决病痛,用耐心的沟通缓解患者焦虑,用持续的研究推动行业进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大医精诚” 的真谛,成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乃至全国 HPV 诊疗领域的标杆人物。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