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病房里,58岁的徐叔叔正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着迈开步伐。令人欣喜的是,仅仅几天前还困扰他的“冻结步态”——那种双脚如同被强力胶水粘在地上、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顺利启动行走的感觉——此刻已大大缓解。他平稳地走出了好几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一刻,标志着浙江省首例“4触点升级至8触点”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取得了关键性的成功,为复杂帕金森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初战告捷:4触点DBS带来的四年“黄金期”
时间回溯到2021年。当时年仅54岁的徐叔叔不幸被确诊为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效果很快出现波动,震颤和僵直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在医生的建议下,徐叔叔接受了“传统的4触点DBS手术”。手术效果显著,术后他如同重获新生,症状得到了良好控制,甚至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这宝贵的四年“黄金期”,让家人一度看到了长久的希望。
新困境降临:“冻结步态”让前行举步维艰
然而,帕金森病是一个不断进展的疾病。2025年初,徐叔叔的症状出现了令人揪心的变化。他开始频繁出现“冻结步态”,尤其是在起步、转身或通过狭窄空间时,双脚仿佛被无形的力量“钉”在地面上,无法迈出第一步,甚至因此摔倒受伤。同时,“开步困难”也成为常态。更令人焦虑的是,原有的4触点DBS系统在应对这些新出现的、复杂的运动障碍时,显得力不从心。
“老系统”的局限:触点不足,调控受限
该院功能神经外科徐炎主任解释道:“传统的4触点DBS电极,其触点数量有限,刺激范围和可调节的模式相对单一。就好比一个只有4个档位的遥控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电视功能’(指不断变化的帕金森症状),它无法进行精细化、分区化的调控。徐叔叔新出现的冻结步态和开步困难,可能涉及基底神经节中更复杂或位置稍有不同的神经环路,原有的4触点刺激方案难以有效覆盖或精准刺激到这些关键区域,即使进行参数调整,效果也非常有限,甚至可能顾此失彼。”
破局抉择:升级换代,挑战“浙江首例”
面对徐叔叔的焦虑,医疗团队经过缜密的评估和多次讨论,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富有前瞻性的方案:进行脑起搏器升级手术——取出原有的4触点电极,植入新一代的8触点DBS电极。
8触点电极的优势在于其“触点数量翻倍,长度和密度增加,提供了更精细、更灵活的刺激可能性”。徐炎主任强调,“它就像一个拥有更多按键、支持复杂编程的‘高级遥控器’,医生可以根据患者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症状(比如上半部分触点针对震颤僵直,下半部分触点针对步态障碍),进行独立或组合的分区刺激(Segmented Stimulation),实现更个体化、更精准的调控,这正是解决徐叔叔当前冻结步态等难题的关键。”
然而,这个方案也意味着挑战:这是“浙江省首例将原有的4触点电极替换为8触点电极的手术”。手术不仅需要精准取出旧电极,避免对周围脑组织造成损伤,还要在同一个靶点精准植入更复杂的新电极,手术精度要求极高,风险不容忽视。
家属的信任与决心
徐叔叔的老伴这么说道:“看着他被‘冻住’无法迈步,我们心如刀绞。”既然有新的技术能带来希望,哪怕有风险,我们也愿意全力一试!这份沉甸甸的信任,给了医疗团队莫大的信心。
毫米级的手术:精准置换,重启步伐
2025年8月,这场备受关注的升级手术如期进行。徐炎主任团队采用“3.0T磁共振与CT影像融合技术实现脑内靶点精准定位,为确保电极植入误差小于0.5毫米,团队还应用国际公认的Leksell立体定向头架固定系统,严格控制头部位移误差。”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脑内微雕”。医生们小心翼翼地取出服役了四年的4触点电极,随后,一根更先进的8触点电极被极其精准地植入到预定靶点。
实施手术照片
当手术团队在术中测试新电极的效果时,激动人心的时刻出现了,通过微电极记录(MER)实时监测神经电信号,验证靶点准确性,并精准植入8触点电极,连接皮下脉冲发生器,确保手术安全。这一直观的反馈,初步验证了手术的成功和8触点技术的潜力。
微电极记录(MER)实时监测神经电信号
精细程控:解锁“冻结”的钥匙
术后,真正的“魔法”才刚刚开始。徐炎主任团队 利用先进的“可视化程控”,为徐叔叔进行个体化的参数调整。
相较于传统4触点DBS,8触点电极通过单极双源刺激技术,可灵活区分低频区(调控运动迟缓、肌强直)与高频区(改善冻结步态),精准覆盖丘脑底核(STN)及其关联神经环路。其优势包括:
1.多脑区覆盖,应对复杂症状: 电极长度增加一倍,覆盖范围更大,精准干预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不稳等核心症状,尤其适用于病程长、症状复杂的帕金森病患者。
2.单极双源刺激,破解冻结步态难题: 支持低频区与高频区分层调控,通过定向刺激步态调控相关核团(如PPN或STN),显著减少患者转身、起步时的“冻结”现象。
3.可视化程控系统,精准高效: 基于患者术前术后影像数据,系统自动生成三维可视化核团及电极位置图,医生可直观调整刺激参数,大幅缩短启动和程控时间,提升疗效稳定性。传统四触点需4~6次程控,而八触点结合可视化系统预计2~3次即可完成优化。
4.副作用更少,安全性更高: 通过定向刺激技术精准聚焦目标脑区,减少电流扩散对周围组织的干扰,降低构音障碍、感觉异常等并发症风险。
5.拓展应用潜力: 除帕金森病外,该技术在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及某些难治性神经精神疾病(如强迫症、抑郁症)的精准治疗中也显示出潜力。
经过几次精心的程控调整,徐叔叔的冻结步态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起步不再那么困难,行走的流畅度和信心也大幅提升。
重启人生:从“解冻”到奔跑
如今,术后康复中的徐叔叔正在找回失去的行动自由。虽然完全康复仍需时日和持续的程控管理,但能够相对自如地行走,对他而言已是巨大的进步。这次成功的升级手术,不仅解开了束缚他步伐的“冻结”枷锁,更为他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