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10月17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六盘水专场在贵阳举行。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巍围绕擦亮“三都”名片、凝聚“三气发展”、走好“三条路子”介绍“十四五”以来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并回答媒体提问。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巍
“十四五”以来,六盘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盯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现代化的农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六个方面,加快打造契合时代特征、富有六盘水特色、在全省产业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十三五”末比,地区生产总值从1383亿元提至2024年的1710亿元、年均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由12.4 : 41.2 : 46.4,调整为2024年的11.1 : 41.7 : 47.2,全市经济呈现总量突破、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擦亮“江南煤都”名片聚“财气”,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子。作为国务院明确的31个成长型资源城市之一,以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六盘水深知绝不能长期依赖于“挖煤卖煤”这种传统模式过日子,必须以“富矿精开”为关键抓手闯新路,推动资源价值最大化,让“江南煤都”焕发新的“财气”。
六盘水坚持立足煤、做强煤,原煤产量从“十三五”末的6290万吨到2024年突破8000万吨,已经构建了“产洗运配销”体系,并实现分级分质利用。同时,大力延伸煤炭产业链,依托焦煤储量占全省88.7%的优势,建成焦化产能1080万吨/年,粗苯、煤焦油、焦炉煤气3条精深加工路线均已打通,正加快实现从“靠煤吃饭”向“靠煤兴业”转变。
六盘水坚持不唯煤、跳出煤,已形成能源和能源化工一业主导,金属材料、装备制造、建材等多业支撑的基础工业体系,工业作为“第一动力”,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2.8%。当前正围绕产业“含新量”、发展“含金量”,聚力打造“2151”产业集群,即打造千亿级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千亿级西南煤化工集群,培育壮大钢铁、铝及铝加工、能矿装备制造、特色农业、现代物流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未来有望再造一个新的工业体系。
擦亮“中国凉都”名片聚“人气”,走好西部欠发达地区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子。“中国凉都”称号是2005年由中国气象学会授予的,目前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这些年着力挖掘气候“富矿”,将“凉”资源化为“热”经济,汇聚八方“人气”,为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力。
立足山地特色和冷凉气候,在97%面积都是山地的条件下,粮食安全和特色产业两手抓,“十四五”期间粮食储备计划超前完成,培育了红心猕猴桃、早春茶、刺梨等“黔货出山”的明星产品,发展了高山冷凉蔬菜、林下经济等,并作为“菜篮子”直供基地远销粤港澳大湾区,让绿水青山间的茶园、果园、菜园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园”。
同时,持续打造全域旅游业态,全力建设“旅居城市”,多次荣膺“避暑旅游十佳城市”“全国候鸟式养老夏季适宜度榜首”等称号,这两年升级举办滑雪季、避暑季、火把季和马拉松赛季。盛夏时节,全国各地的车牌、口音、成队的房车,已成为六盘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外地人购房长期占六盘水3成左右,特别是两广、江浙、两湖、成渝等地游客成为六盘水的新市民,印证了“凉都”作为“旅居城市”的吸引力。作为“凉都”,大家都知道“夏凉”,实际上还有“冬暖”的优势,依托市里钢厂、电厂,实现了中心城区集中供暖,目前覆盖面积超过700万平方米,是长江以南唯一做到中心城区供暖的城市。
人流带来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特色农旅的蓬勃发展,有效带动了住宿、餐饮、零售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2020年的642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808亿元,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把钱挣了,共享发展成果。
擦亮“生态绿都”名片聚“名气”,走好喀斯特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子。在做好本就具有“绿色属性”的山地农旅产业基础上,大力推动工业“含绿量”提升。一方面持续改造火电,盘江新光电厂建成全省首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总共2台机组,供电煤耗低至269.88克标煤/度,达到同类型机组世界先进水平,全市火电机组煤耗也从“十三五”末的325克标煤/度降到了2024年313.84克标煤/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清洁能源,1670万千瓦电力总装机中清洁能源占比近40%,实现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去年六盘水发电506亿千瓦时有超过70%输送到东部地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
对焦化项目,坚持最完备的前期手续、最先进的设备工艺、最严格的环保要求、最完善的产业链条的“四最”要求。走进煤化工项目厂区,没有传统印象中焦化企业的刺鼻异味,道路干干净净、工厂绿色环保。同时,焦化副产氢价格仅为国内同类产品1/3左右,依托这一优势,出台了全省首个氢能专项政策,在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高纯氢生产线基础上,今年5月10日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投入运行,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生态体系在这里已经成型。今天的六盘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以上,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2万个,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9.6%,是名副其实的“生态绿都”。
李巍表示,回顾“十四五”以来的奋斗历程,擦亮“三都”名片,凝聚“三气”发展,走好“三条路子”已成为全市上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共识。未来,将沿着“三条路子”,坚定不移走下去,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六盘水新风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