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通过流域治理、城市绿地扩容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举措,提升城市气候适应韧性
提升排水管网、燃气管道、电力网络等“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韧性,城市面对气候变化等因素更具综合承载能力
有“中国铜城”之称的甘肃省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祁连山东延余脉向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面临着干旱、极端降水、极端高温及霜冻、冰暴等气候挑战。
2017年,白银入选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2024年,跻身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白银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轻山洪、滑坡灾害,增强城市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韧性,促进气象预警、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升级,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适应探索可行路径。

技术人员在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地下综合管廊工作(资料照片) 沙达提摄 / 本刊
全流域涵水养山减少水土流失
白银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当地面积的45%,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薄弱。白银通过流域治理、城市绿地扩容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举措,提升城市气候适应韧性。
治理流域。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在白银市会宁县境内全长153公里,流域面积5172平方公里。该流域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流域内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土质疏松、植被稀少。过去,一遇暴雨,大量泥沙直接被祖厉河夹带汇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侵蚀强度高,导致会宁县成为甘肃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区之一,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显著。“多年前,夏季遇到暴雨,河岸还会垮塌,非常危险。”58岁的会宁县居民张振川说。
目前,白银市入廊管线已达377公里,辐射中心城区等区域面积约40平方公里。白银市市长张延保说,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能够避免多次开挖道路建设管线、改善城市面貌,更能增强白银市面对气候变化等因素的综合承载能力。
智能辅助实现快速反应
“上天入地”的前沿技术,正助力白银具备智能预警、精准调控的气候适应能力。
气象预警更精准及时。目前,白银市气象部门已建成X波段天气雷达,覆盖半径100公里,可识别1公里尺度的强对流天气,将极端降水预警提前量从30分钟延长至1.5小时。当地布设13套降水观测仪,覆盖所有山洪灾害易发区。“近年来,气象部门已成功预警多次小型山洪。”白银市气象局局长姚延锋说。
此外,白银市起步探索根据气象观测与前瞻研判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
“城市生命线”更智能可控。智能感知、监测、预警技术让白银城市基础设施更具韧性,更能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白银市综合管廊全集成智能监控管理平台是地下综合管廊管理的智慧“大脑”。“平台24小时持续监控各类环境参数,包括有害气体浓度、温湿度等数值,同时实时掌握照明、风机、水泵的运行状态及现场视频画面。一旦出现隐患险情,我们能第一时间联动运维人员,快速响应并赶赴现场处置,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高春娟说。
7月19日,白银市综合管廊全集成智能监控管理平台发出警报,北京路综合仓4区一电力电缆因高温天气温升过快,短时达到25摄氏度。接到警报后,白银市城市综合管廊管理有限公司控制中心立即调度人员现场核查处置。“在智能平台加持下,从感知异常到精准调度,整个过程仅需几分钟。”白银市城市综合管廊管理有限公司运维部部长周建魁说。
智能平台还能实现预警实时共享。记者在白银市地下综合管廊看到,天然气舱内,甲烷气体探测器稳定运行。周建魁说,如果天然气舱发生甲烷气体泄漏,智能平台可将信号实时与天然气管线单位共享,以快速准确切断故障天然气管道的气体输送,保护管道运行安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持续融合,让城市因为‘智慧’而更具韧性。”张延保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