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于检验检测行业前景展望

2025-07-21 12:13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次阅读
 
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于检验检测行业前景展望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逐渐从虚拟环境拓展到物理世界,具身智能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前沿领域,并被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须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之一。具身智能不限于特定的形态,人形机器人是其重要载体之一,当与检验检测、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并应用于特定场景,可显著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性、保障人员和样品安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检验检测行业迈向全新的发展模式。

  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技术验证到规模量产的关键转折。主流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动态平衡、续航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已达到商业化应用门槛。而检验检测领域正有很多精细化、高频次、重复性工作急需机器人予以替代。可见,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在检验检测行业的应用,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行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以下从可行性、必要性及实施挑战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产业实践提出发展路径建议:

  技术可行性分析

  1.多模态感知技术日渐成熟

  (1)视觉检测:已实现对车标、车灯的毫米级质检,准确率超99%,其深度学习算法能识别微米级缺陷。

  (2)力/触觉传感:工信部要求2025年触觉传感器力检测范围覆盖0.1-240N/cm?,精度±5%,满足精密装配和材料硬度检测需求。

  (3)环境感知:集成温湿度、气体等传感器,适用于危化品仓库辐射监测或无菌车间环境控制。

  2.运动控制与操作精度已达标

  工业场景要求具身智能机器人行走速度≥3km/h、连续负载15kg,且能操作≥10种工具,满足流水线多工序检测需求。

  灵巧手配合六维力矩传感器,可实现拧螺丝、插线束等精细操作,误差率低于0.1%。目前主流机器人都可实现。

  3.AI决策与系统集成应用

  具身智能技术可实现动态路径规划,在非结构化环境中自主避障。

  可与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互通,支持任务自动派发、结果实时回传,减少人工干预环节。

  4.测试验证体系逐步完善

  业内已发布全链路测试方案,覆盖MIPI传感信号、车载以太网通信、关节电机驱动等核心模块。同时,《具身智能机器人一体化关节CR认证规范》的实施,为关键部件性能标准化提供依据。

  应用必要性分析

  1.可解决人力瓶颈与误差痛点

  一是可实现高频重复劳动替代。例如,汽车质检需每日数千次弯腰检测底盘螺丝,具身智能机器人可7×24小时作业,效率提升2倍以上。

  二是可大幅降低人为误差。人工记录误差率约1%-2%,机器人质检数据直连LIMS系统,错误率将降至万分之一。

  2.可突破高危极端场景限制

  危险环境包括:核辐射区设备点检、爆炸物、危险品采样等场景,避免人员伤亡。

  还可应用于高洁净要求场景,如在药品无菌车间中,机器人替代人员进出,可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

  3.可提升数据价值,实现流程优化

  通过实时生成检测大数据,驱动生产工艺改进。与MES/ERP系统联动,实现“检测-反馈-调控”闭环管理。

  4.响应政策与产业升级需求

  工信部揭榜挂帅任务明确2025年制造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渗透目标,检验检测为六大典型场景之一。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头部检测机构(如华测检测、国检集团)已布局机器人检测能力。

  核心挑战与风险

  1.技术瓶颈

  一是长续航需求。一般工业场景要求连续工作≥4小时,当前电池能量密度(220Wh/kg)仍待提升。

  二是复杂决策能力。非标检测任务(如未知缺陷分类)需大模型支持,百亿级参数数据集尚在构建中。

  2.成本与ROI平衡

  粗估初代具身智能机器人单台成本约120万-200万元,需在3年内替代5-8名人工才具经济性。同时,专用检测模块(如光谱分析臂)定制开发周期较长,影响规模化复制。

  3.人机协作与伦理风险

  如遇突发异常(如设备故障)需人机权责划分,尚无明确法规。同时替代低技能岗位可能引发就业结构冲击,需再培训机制配套。

  4.标准与认证亟待补缺

  一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精度、安全交互等指标缺乏行业统一测评体系。同时跨厂商设备协议互通性差,系统对接需定制网关,行业的专项标准急需研制。

  实施路径建议

  1.优先落地场景

  以实验室自动化为突破口,以LIMS为技术基础,开发实验室助理机器人,实现样品自动传递、仪器操作(如天平称量)、环境监测、危化品处理等核心功能。商业化进度可控制在2年以内。

  2.生态共建模式

  一是组建“产学研检标”技术联盟,联合攻关,加速实现技术转化应用。二是实现技术开源和数据共享,建立行业融合数据库。

  3.政策与资本协同

  一方面积极申请揭榜挂帅专项,获取研发专项资金。另一方面可探索租赁/检测次数计费等轻资产模式,降低客户初始投入,吸引最终用户广泛参与创新实践。

  4.人才交叉培育

  设立“机器人检测工程师”认证,培养既懂机器人运维又熟悉检测标准的复合型人才。

  结论

  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检验检测行业的应用兼具技术可行性与产业必要性,短期可优先在汽车质检、实验室自动化等场景创造经济价值,长期将重构高危、高精度检测作业范式。突破成本与标准化的瓶颈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政策端需加速制定CR认证体系,企业端应聚焦模块化设计以降低定制成本。预计2027年随着核心部件国产化(如力矩传感器、关节模组),行业渗透率有望突破15%,催生千亿级智能检测新市场。

点赞()
上一条:链接多方资源,赋能行业发展:中国保险产业博览会正式拉开帷幕2025-07-21
下一条:山寨水“横行霸道”,莫为短利砸掉千亿市场的“金饭碗”2025-07-21

相关稿件

人形机器人打开“具身智能”蓝图 2024-06-13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2024-10-11
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技术深度融合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可期 2024-07-09
凭借全球首个实现空翻的电驱人形机器人 MagicLab荣获36氪2024具身智能创新应用案例 2024-09-30
青岛举办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专场对接会 2025-06-26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